计算机网络-概述
因特网
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因特网
因特网的组成
三种交换方式
电路交换
- 电话交换机 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 电路交换
- 三个步骤:
- 建立连接 (分配通信资源)
- 通话 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
- 释放连接 (归还通信资源)
- 传输计算机数据时效率很低 (因为计算机数据传输是 突发式的)
分组交换
- 通过路由器 传送 分组
- 三方:
- 发送方: 构造分组、发送分组
- 路由器: 缓存分组、转发分组 (存储转发)
- 接收方: 接收分组、还原报文
报文交换
- 没有限制报文大小的交换, 需要各个节点交换机有较大的缓存空间
优缺点
电路交换
- 优点:
- 通信时延小
- 有序传输
- 没有冲突
- 适用范围广
- 实时性强
- 控制简单
- 缺点:
- 建立连接时间长
- 线路独占、使用效率低
- 灵活性差
- 难以规格化
报文交换
- 优点:
- 无需建立连接
- 动态分配线路
- 提高线路可靠性
- 提高线路利用率
- 提供多目标服务
- 缺点:
- 引起了转发时延
- 需要较大存储缓存空间
-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
分组交换
- 优点:
- 无需建立连接
- 提高线路利用率
- 简化了存储管理 (分组大小固定)
- 加速传输(在转发分组时可以同时存储下一个分组)
- 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(分组小,从而出错概率小,重发量小)
- 缺点:
- 引起了转发时延
-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
- 对于数据报服务,存在失序、丢失或重复分组的问题
- 对于虚电路服务,存在呼叫建立、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速率
- 传送比特的速率,也称 比特率
- 单位:
- 速率单位中 是以 进制的
- 数据量单位中 是以 进制的
带宽
在模拟信号系统的意义
- 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 频率范围
- 单位:
计网中的意义
- 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,因此网络带宽表示 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“最高数据率”
- 单位: 与速率单位相同
吞吐量
-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
- 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
时延
- 由 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构成
- 发送时延 = 分组长度(b) / 发送速率(b/s)
- 传播时延 = 信道长度(m) / 电磁波传播速率(m/s)
- 处理时延 不方便计算
时延带宽积
- 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 * 带宽
往返时间 RTT
Round-Trip Time 双向交互一次的时间 RTT
利用率
信道利用率: 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(有数据通过)
网络利用率: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
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,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
如令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, 表示网络当前时延,可以用下面简化的公式表示时延与利用率的关系:
- 因此一些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会控制它们的 信道利用率不超过 50%。
丢包率
- 即分组丢失率,在一定时间内,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与总分组数的比率
- 分组丢失主要两种情况:
-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, 被结点丢弃;
-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交换机时被丢弃,在通信量较大时造成网络拥塞
- 丢包率反应了网络的拥塞情况
- 无拥塞时 丢包率为0
- 轻度拥塞时 为 1% - 4%
- 严重拥塞时 为 5% - 15%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体系结构层次
术语
实体: 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
对等实体: 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
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
协议的三要素: 语法 语义 同步
- 语法 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
- 语义 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
- 同步 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
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向上一层提供服务
协议时 “水平的”, 服务是 “垂直的”
服务访问点: 在同一系统中 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
- 数据链路层 的 服务访问点为 帧的“类型”字段
- 网络层 的 服务访问点为 IP数据报首部中的“协议字段”
- 运输层 的 服务访问点为 “端口号”
服务原语: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,这些命令称为服务原语
协议数据单元PDU: 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 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
服务数据单元SDU: 同一系统内,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 称为服务数据单元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Escapeey`Blog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