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到了,为什么电池充电时间变久了,充的电不耐用了?


电池基本原理

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。其工作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简述:

  1. 化学反应: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,负极失去电子(氧化反应),正极得到电子(还原反应)。
  2. 电流流动: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,形成电流,供应外部电路所需的电能。
  3. 充放电过程
    • 放电时,负极释放电子,电流流向正极。
    • 充电时,电池被电源电流反向充电,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。

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:

  • 负极:失去电子的部分。
  • 正极:得到电子的部分。
  • 电解液:允许锂离子(或其他离子)在两极之间流动。

材料选择

电池材料选择是确保电池性能和安全的关键因素。选择合适的材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特性:

  • 足够的电量:电池应能存储和释放足够的电能。
  • 轻便性:尤其对于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,轻便的材料是必要的。
  • 安全性: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,防止发生过热或短路。
  • 长寿命: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必须保证电池的长时间循环使用。
  • 材料常见:制造电池所需的材料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
    锂电池材料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锂的原子结构:
  • 锂是周期表中质量最轻的金属,外层电子容易失去,使其成为理想的电池材料。

正极材料

这种材料要在失去锂离子后还能形成稳定的化合价,保证电池的安全与稳定,所以锂不能单独存在,必须与其他物质以一种化合物的形式共存。

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能量存储的主要材料。常见的正极材料包括:

材料特性优点缺点
磷酸铁锂(LiFePO4LiFePO_4)能量密度适中,热稳定性好,安全性高。高热稳定性,安全性高,成本低。能量密度相对较低,续航较短。
三元材料含锰、镍、钴三种金属的化合物,能量密度高。能量密度高,适合高续航应用。材料成本高,热稳定性较差。
镍酸锂高能量密度,适用于高性能应用。高能量密度,续航能力强。成本高,供应链紧张,矿产资源集中。
钴酸锂稳定的电化学性能,历史较长。高能量密度,续航能力强;商业化较早,技术成熟。成本高,钴资源的供应问题。
  • 统计时间: 2023-06
  • 磷酸铁锂: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中。其热稳定性好,能防止电池过热引发火灾或爆炸。
  • 三元材料:由镍、钴、锰三种金属混合组成,其能量密度高,是现代高续航电池的首选材料。

磷酸铁锂

  • 在失去锂离子时 物质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,呈现橄榄石结构,不会坍塌或变形,可以让其在充放电时维持良好的热稳定性循环性能,从而保证使用安全和寿命
  • 磷和铁分布广泛,简单易得

三元材料

  • 指含有锰(Mn)钴(Co)、**镍(Ni)**三种材料的材料
材料优点缺点
钴酸锂能量密度高,续航时间长成本极高,限制了商业化发展
锰酸锂热稳定性好能量密度低,使用寿命有限
镍酸锂能量密度高极易发生晶体结构变化
  • 都有缺点,取长补短

    • 稳定晶体结构、提升循环性能
    • 作为活性金属,提供较大能量密度
    • 作为非活性金属,稳定材料内部反应、降低生产成本
  • 由于镍提供较大的能量密度,所以三元锂电池的发展是低镍到高镍的发展

  • 比例分配

    • NCM333
      • 钴成本较高,提升了生产成本
    • NCM523
      • 中镍电池,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
    • NCM811
      • 高镍电池

负极材料

负极材料用于储存从正极迁移过来的锂离子。常用的负极材料有石墨、硅基材料等。

材料特性优点缺点
石墨具有层状结构,锂离子能嵌入石墨层中。良好的导电性,较低的成本。能量密度较低,限制了充电容量。
硅基材料硅的能量密度高,能储存更多锂离子。能量密度是石墨的10倍。体积膨胀大,影响安全性和循环寿命。
  • 石墨:石墨的层状结构使其能有效地存储锂离子,常用于普通电子设备和中低端的电动汽车电池中。
  • 硅基材料:相比石墨,硅基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,但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膨胀,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。

石墨

  • 分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
    |材料 | 优点 | 缺点 | 用途 |
    |天然石墨| 便宜量大 | 颗粒大小不一、循环性能较差| 常用于小型电池 |
    |人造石墨| 颗粒大小均衡、循环性能较好 | 价格稍贵 | 用于新能源汽车、中高端电子设备 |

  • 缺点:六个碳原子存储一个锂离子,导致锂离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

硅基材料

  • 能量密度是石墨的近10倍
  • 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膨胀,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

隔膜

隔膜是用于分隔正负极、避免电池短路的薄膜材料。它应具备以下特点:

  • 良好的离子导电性:保证锂离子能顺利通过。
  • 高机械强度:防止在高温和充放电过程中变形。
  • 薄且具有低内阻:减少电池的能量损失。

主要材料包括聚乙烯(PE)聚丙烯(PP)。隔膜的生产工艺有干法生产湿法生产,各有优缺点。

工艺特性优点缺点
干法生产利用机械拉伸形成膜结构。制造成本较低。可能导致膜的厚度不均匀,性能不稳定。
湿法生产通过溶液浸渍后成膜,膜的孔隙结构均匀。孔隙分布均匀,性能优异。工艺复杂,成本较高。

电解液

电解液用于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提供锂离子传输通道,通常由锂盐有机溶剂组成。

主要成分功能常见材料
溶质(锂盐)提供锂离子以支持电池的电荷传递。六氟磷酸锂(LiPF6)、四氟硼酸锂(LiBF4)等
溶剂提供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流动性。碳酸乙烯酯(EC)、碳酸二甲酯(DMC)等
  • 锂盐:是电解液的关键成分,能提供锂离子支持电池的充放电过程。

  • 溶剂:溶剂的选择影响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移动速度及电池的性能。

  • 还有少量添加剂,可以提升安全性、电导率等

    • 添加剂的配比是电解液供应商的机密所在

电池容量

  • 由于电池内部一直在不间断进行着反应,锂离子会不可避免的与电解液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,生产化合物,这些过程是不可逆的,导致锂离子含量会逐渐减少,电池容量也就变少了

  • 低温

    • 电解液的粘度增加,电导率下降,锂离子的迁移速度变慢
    • 锂离子活性降低,脱嵌能力变差,不能正确插入石墨层之间,反而累积在电池内部,容易形成锂枝晶,从而降低可用锂离子含量,甚至还能刺穿隔膜引发短路

电池封装

电池封装是将电芯组合成模组,再将模组打包成电池包的过程。常见封装方式包括圆柱形封装方形封装软包封装

封装方式特性优点缺点
圆柱形电芯呈圆柱形排列,标准化程度高。标准统一,生产工艺成熟,稳定性好。空间利用率较低,能量密度较小。
方形电芯呈矩形排列。空间利用率高,能量密度较大。生产效率低,结构较复杂。
软包电芯用铝塑膜封装,重量轻便。质量轻,灵活性强。极端条件下容易变形,需额外保护层。
  • 技术革新
    • CTP(Cell to Pack): 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内,省去模组与一部分结构件,提高了空间利用率
    • CTC(Cell to Chassis): 将电芯、电控系统集成到地盘,实现车身与底盘的一体化设计

中国锂电池发展

  • 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

  • 2023年市场占有率

  • 锂电池发展历程:
    锂电池行业快速通关 16:24

  • 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崛起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。以下是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重要发展里程碑:

    • 2001年:中国加入WTO后,锂电池行业迅速发展,开始国产化。
    • 2008年:我国成功突破隔膜技术,实现材料国产化。
    • 2010年:比亚迪推出自有磷酸铁锂电池,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    • 2016年:宁德时代成为全球动力锂电池销售冠军。
    • 2021年: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回升,超过三元锂电池。
    • 2024年:中国锂电池厂商通过投资建厂、技术创新等方式,逐步扩展国际市场